咨詢電話
021-80392549
6月27日訊,經濟學家本周三稱,到2030年,機器人將在全球范圍內取代2000萬個制造業崗位。
根據牛津經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未來11年內,僅中國就可能有1400萬機器人投入使用。
經濟學家分析了工作場所采用自動化的長期趨勢,指出全球已投入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在過去20年增加了兩倍至225萬臺。
盡管研究人員預測,機器人的崛起將使得生產率產生飛躍,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也承認自動化也有弊端。
“由于自動化趨勢的加速,數千萬工作崗位將會流失,尤其是在依賴低技能工人的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因此,這將導致收入不平等加劇。”
然而,研究人員估計,如果到2030年,機器人的安裝量比基線預測高出30%,這將使當年全球GDP增長5.3%。
報告稱:“這相當于到2030年,全球經濟每年將增加4.9萬億美元(按今天的價格計算),相當于一個比德國規模更大的經濟體。”
到2030年機器人將取代2000萬個工作崗位
哪些地區更易受到影響
根據該報告,過去四年,工作場所安裝的機器人數量與之前八年投入工作的機器人數量相同。
據預測,到2030年,美國將有超過150萬個工作崗位被機器人搶走。在歐盟成員國中,將有近200萬人將因自動化而失業。
在失業問題上,美國最脆弱的州包括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印第安納州,俄勒岡州被評為最容易受到自動化沖擊的州。
德國的開姆尼茨州、圖靈根州和上弗蘭肯地區最為脆弱,而英格蘭中部和西北部則是英國最為脆弱的地區。
改革就業政策
盡管面臨失業增加的威脅,該報告仍敦促各國政府不要禁止自動化的發展。
“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不應試圖阻撓機器人技術的采用。相反,我們面臨的挑戰應該是通過幫助弱勢員工做好準備,適應機器人帶來的巨變,從而均衡機器人帶來的紅利,”研究人員表示。
研究人員建議,政府可以用財政補貼來鼓勵企業和工人參與當地的再培訓項目。他們還呼吁政策制定者制定“積極、超前的計劃”,以抵消自動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報告建議:“探索所有的政策選擇,從基礎設施投資到培訓計劃,再到全民基本收入等創新福利項目。”
這份報告還建議工人們“審核”自己的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它所需要的人類技能和可能被機器取代的技能之間的平衡。
“采用‘終生學習’的心態,”研究人員說。“沒有終身的工作。”